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996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996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过劳死”?如何看待“996”?
996福报言论从任何人嘴里说出来,都是大恶,想想一个人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天就是工作、睡觉、去工作的路上,还有必要活着吗?工作不是人生的目的,幸福生活才是目的,要求996的人对全世界打工人来说,是大恶之人,所以大家这次看到所有人反应极其强烈。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马云们不改变,我们改变马云们!
国外为什么似乎程序员可以做一辈子?中国很多人却说有35岁门槛?
和国情,人文等方面都有关系
1、国内IT 较国外起步要晚 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程序员作为基本核心岗位 薪资较其他行业普遍要高,导致大批量的培训机构,高校大量的涌入这个行业 竞争越来越强 企业的可选性也越来越多 35岁 基本都有了家庭 上老下小的 不能和小年轻比 加班 体力 等 因为精力都被家庭 房贷 车贷 什么的
2、发达国家 社会*** 工作环境氛围等都相对 国内会好很多 公司都是996 疯狂加班 35岁的有几个能抗住 ,国外大部分都不加班 工作 生活等节奏都要慢很多
3、35基本都是工作10年+的 工资 岗位什么都上去 而一个公司像CTO只有一个 其他高职位的也是在极少数的 在年轻一代挤压下 企业要考虑成本了 同样的工作 年轻人薪资少 你觉得还会要一个工资高 精力还不如年轻的35岁人吗
4、如果你到了35岁能保持学习的劲头 工作也能很好的完成 在一些大厂 比如 腾讯 阿里 这些 高P的岗位还是有很多35的[呲牙]
原因有多方面,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很重要的就是国外和国内的人力***多少的差别。
中国是人力***过剩,人口基数大,对企业来说不愁找不到人,所以除了极个别高端大牛的程序员外,一般的程序员就更新换代用年轻的,是最划算的。
但国外不行,人口基数少,走一个人再找到替代者的中间时间要长,所以尽可能的需要员工长期工作下去。
怎么说呢,这个是个概率结论,也跟身处环境的因素有关,毕竟不是相同的国家条件也不一样,不只是程序员,其它行业也是这样,其实不应该说是35岁对程序员有门槛,而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门槛,试想到了35岁,还是做苦力,不是谁都想的,只不过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作为程序员对这个门槛感触更深,十多年的代码生涯,体力不支,脑力下降,还面临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压力,还有每年不断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真当应了那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记得14年的时候,好多前辈都说过,两年以后一定要走管理层,如果还敲代码,就太失败了,但是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失败不失败,大家都是在讨生活,只不过方式不同,岗位不同,作为曾经特别喜欢敲代码的我而言,它是一种乐趣,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很丰富,很有趣。
当年狂拽酷炫的杀马特,当今混得怎样?有逆袭成功的吗?
曾经风靡一时的“杀马特”,就像被人们封存好埋进了尘土里,不愿再次打开。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把头发染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颜色和爆炸头的样子,服饰也是越奇怪越好,现在已经快要奔三的那群人再次看到这些照片,自己都舍不得看下去。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已经没了当初追求潮流的勇气了,大部分人都回归了生活,都成了成熟的大叔或者端庄的女人。比如当初非主流的创始人沈珂,当初很多人的QQ头像就是她,很多人学她自残等等恶劣行为,现在她也变成了一个温柔大气的母亲,这就是很多年轻人的转变吧。
“非主流”的流行是有很多原因的,一个是大众的盲目从众,还有就是时代发展的原因。那时候的中国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推行,只能默默地将国外输入的大量文化自己进行消化,其实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一种过度吸取外国文化的反噬。我们一昧地渴求进步,一味地吸取国外文化,却不懂的筛选。
其实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的进步了,我们在面对国外输入的文化时,我们有了简单的判断力,哪些无用,哪些有趣,我们也不再只是一味地接受了,并且现在的世界,中国越来越有把本国文化输出的趋势,很多国家也渐渐地接受中国的文化,比如过中国的新年,用中国的流行语,以及中国的流行电视剧和音乐等等。90后的那群人们,至今才发现真正适合他们的风格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也在成长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就像中国在国际上一路的成长一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996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996海外生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